1.祭祀先祖,拜祭逝者 “七月十五,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
“以竹斫(zhuó)成三脚高三五尺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以上三段话分别表明了宋朝时期中元节的整个节日盛况,集市之上各种节日所需物品尽有出售,整个景象就像七夕节一般热闹。另外在节日习俗中提到有关祭扫坟墓,拜祭先人的仪式而作为朝廷也会在这一天开设道场超度那些为国家而战死的军人们。除此之外,还有用竹物制成的器具,被当作盂兰盆,在其上挂上衣服与冥钱来祭奠逝去的亡魂。
由此可见,在中元节进行祭祖和祭拜逝去的人已经成为了常规节日习俗。
2.祈福丰收
中元前一日,即卖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告诉祖先今年秋收的景象”。在当时“麻谷窠儿”就是已经被捆成把儿的麻苗或粟苗,人们会将其带回家系在大门左右或者桌腿上,以此方式来告诉先祖今年秋收的情况,同时也祈求先祖来年确保丰收。 3.祭祀土地 土地代表着生命,在中元节人们也必须进行盛大的土地祭祀活动。在古代会将供品撒进田地里同时还会把五色纸剪成纸条,绕在谷物之上。这些举动为代表着对土地神的敬畏,人们希望来年没有天灾,农作物能有一个好收成。 除了这里我们所说的祭祖、庆收、祭土地三个传统习俗外,在古代还有放河灯、烧纸等习俗。但这些习俗的中心主题都离不开对先祖的祭奠和对农业丰收的祈求。 中元节流传至今已经有上千的历史了,虽然在民俗中有人将其称之为“鬼节”,但是事实上它并不是令人生畏的节日。它的起源与发展有着佛教、道教以及世俗的三方面的生活智慧,它的节日习俗更是体现人们对先祖以及逝者的敬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第 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