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蒙古族丧葬文化 |
殡葬文化 加入时间:2015/6/7 11:20:16 来源: 访问量:3254
|
喇嘛在葬礼中 喇嘛是蒙古葬礼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是葬礼的总导演,死者灵魂的安顿者。由于常人只擅长生前的种种事体,对死后的情景感到茫然而可怕,于是喇嘛这类专业人才就出来充当了中介人,凡人凡事得听他安排。比如死者要停尸多少天,什么时候出殡合适,墓地建在何处妥当,什么生肖的人在起灵和下葬时要回避等等,都得请他掐算。他的活动不仅贯穿了葬礼的全过程,而且更有超前性和延后性。人没死他就来了,人死三年后他才彻底走开。 喇嘛的葬礼期间的茶饭相当丰盛,富裕的人家还有赏赐,白吃又白拿。不但邀请的喇嘛每人一份,就是闻讯而来的不速之客也照此办理,所以来的闲散喇嘛很多。书载察哈尔镶黄旗鲍永隆、孟克鄂齐尔等富裕人家给所有参加葬礼的客人每人一份食品。喇嘛除食品外,每人还要外加哈达一条和财物。 喇嘛在葬礼中活动主要是念经。 人死之前,一般人家要请喇嘛念经七----十四小时,喇嘛的诵经声和铃鼓声极富音乐感,充满平和安静的温馨,这时弥留之际的死者是一种安慰和召唤,似乎他面对的不是死亡的幽谷,而是美妙的天堂。 人死之后 人死之后,蒙古人不讲究棺材搭灵棚,而是在原住所吊一帘幕,主要任务还是念经。有的地方白天喇嘛念藏经的"精装本",晚上俗人念《玛尼》的翻译本。如此进行三、五、七日不等。 出殡途中 出殡时前有"浩尔劳"导引,后有喇嘛骑马督行,中间是灵车一辆,最后是送葬的人群。 安葬以后 到了墓地安葬以后,喇嘛仍要焚香烟祭,围坐念经祝词。后辈子孙则根据词的内容,在死人的脚下焚祭食品。 超度亡灵 送葬三天以后,喇嘛要超渡亡灵。他钻进一座专门安排的毡包中,靠着东南的毡壁,用死人的衣服装扮个人形。不做新袍,旧袍捡好的穿。领口处放上帽子,脚下放靴子,腰里系腰带,安排停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摆着死者用过的鼻烟壶或首饰(如果是女性的话)之类。外面还鞴好一匹马,全鞍全鞫,齐齐整整。喇嘛念经的意思,就是超渡亡灵,把他扶上马送一程。《绥远通志稿》载:"死后三日或七日,有叫魂之举,至时备纸马、银钱诸物事,富者并须备活马一匹,贫者则以纸代祷以后,马如负重远行,汗流如注者,家人皆喜,谓死者已乘此马驰往乐地,焚化香褚送别。"那匹马并所有衣服,都归了这个念经的喇嘛。 解除禁忌 此后到二十一(三七)、四十九(七七)、甚或三年头上,还要请喇嘛念经,这样才能解除守孝居丧的一切禁忌。 收尸者 在蒙古葬礼中,通常跟尸体直接打交道的,除了喇嘛,大概就是收尸者了。喇嘛是超渡亡灵的,动口不动手。收尸者是安顿肉体,动手不动口。虽然在实际的重要性上,收尸者超过了喇嘛,可是地位远比喇嘛低贱。除了死者的苫面布、裹尸布和一双袜子,别的好东西全让喇嘛拿去了,属于"受苦不挣钱"者。在民间也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阶层,常常是由死者的遗嘱指定的,以跟死者属相相克为好。不过,有些时候收尸者也干喇嘛所干的勾当,有些请不起喇嘛的人家,往往就请收尸者一并代劳。 收尸者的任务有下面几项: (1)入殓死者: 病人一合眼,别人就不敢接近了。收尸者便挺身而出,在死者跟前煨上香火。那时无口罩,用毛巾紧紧捂住口鼻,用双手的无名指,一下一下地往上搓死者的额头,赶他的灵魂快走。死者肚内如有余气,切忌扑入活人七窍。因此总是与死者保持一段距离,用双手不断挤压他的腹部,使气慢慢排出。这时便说:"时辰到了",男人从左腿开始,女人从右腿开始,脱裤子,脱袍子,矫正对方姿势,把头发散开(有的地方男剃头女梳头),弄得赤条条后,脚上穿上袜子,脸上盖上白布,身上用白布裹起来。这时,子女们就可以在脚上放哈达(相传灵魂藏于脚内),跪在那里磕头了。 (2)帮助出殡: 出殡的时候,车上拉上死人,收尸者在前面骑马开路。马在哪里撒尿,哪能里就是最好的墓地。如果马索性不尿,收尸者就丢骰子卜一下,定个大体方位,铺下一方白布,用扁羊角在外面画一圈,再把白布去掉,就算划出了墓地。死者一律头朝北,长者靠上,壮者居中,少者靠下。收尸者燃起一堆火,念经烟祭。子女们把食物焚烧在脚边,绕着尸体"呼瑞"三圈,在脚下叩头而去了。收尸者留下,把苫面布取了,袜子脱了,裹尸布扒了,赤条条把死者丢在野地不管了。这三样东西都归了收尸者。所以民间有句俗话"死者加一匹大布都不能给自己带走。" (3)三日探尸: 三天以后,后代中的男性和收尸者要去探尸。亲人从脚的方向来,远远地下马站住,观望老人狼吃狗啃没有。收尸者则走到跟前,焚火烟祭,别人也远远地绕尸三周,再在脚下叩三头而回,从此以后,游牧他乡,再不回来探望。 第 1 2 3 4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