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蒙古族丧葬文化 |
殡葬文化 加入时间:2015/6/7 11:20:16 来源: 访问量:3253
|
火葬 萨满教和喇嘛寺庙影响的地方,又出现了火葬习俗,但火葬并不普遍。只有孤独老人,未婚青年,传染病患者死后才要火葬;也有生前留有遗嘱的则要遵嘱火化。葬法是:丧礼过后,将死者与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于山、河(郭尔罗斯人,认为松花江流入大海,是死者的极乐世界,所以多撒于此水),也有的富人 、贵族,把骨灰送到五台山埋葬。火葬,除骨灰撒于山、河者外,均留墓迹。火化时不能用自己一家的木、柴,要募集百家木、柴做为火化燃料。 土葬 清代以来的蒙古民族,主要还是土葬。这一时期,蒙古民族也出现了坟茔地。葬法是选择好墓地后,掘穴,中等以上人家还在穴中砌砖或石。从郭尔罗斯开挖的古墓葬看,有的墓穴全部用大青夸磨砖对缝砌成,穴内有尸床。蒙古民族王公台吉死时葬法甚为讲究。死者要用布帛把尸体裹严纳入棺内,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谓之停柩期间叠石造屋,藏棺其中,谓之陵。并设守陵户常住陵旁。守陵户的多少,根据王公贵族的品位有定例,如亲王为十户;郡王八户,固伦公主与郡王一样;贝勒、贝子为六户,和硕公主与贝勒、贝子相同;镇国公、辅国公为四户;辅国公以下的一般官员及没有功劳者,皆不得有守陵户。郭尔罗斯王爷、协理皆称墓地为"衙门 孩儿葬 孩子的葬礼,实际上也是一种天葬。到目前为止,牧区保持天葬最彻底的也就是孩子了。但它有两个特点,是别的葬礼中绝对没有的,所以单独列为一节:一、别的葬礼不能由女性直接操持,惟孩儿葬少了女性不行。二、没有鬼魂一说,显得温情脉脉。孩子死了,没有那么多繁礼缛节,母亲的找块新白布,粗针大脚地缝个口袋,把死孩装进去,背到大道中央或三叉路口,连口袋扔下走了。走路人看见,便把口袋托起,走到近处一个向阳背风的地方,揪起口袋底子一抖,就把孩子抖出来了。有些人家,口袋里还放着孩子心爱的玩具、好吃的东西或碗筷等等,路人把这些东西随便揣上一件,可回家去。 甘当"指路人" 大人死了,葬得越远越好,别人生怕染晦气,避之惟恐不及。孩了没过十二,灵魂还没有长全,不能成鬼,自己也找不到转生的人家,所以特别需要一个"指路人"。那个第一个碰见孩子,把他从口袋里倒出来的人,就是孩子的指路人。孩子的灵魂跟着指路人回到家里,托生为他的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谁要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就寸步不离地跟回家去。因此牧区有些缺子少孙的人家,往往伸长耳朵打听谁家把孩子扔在什么地方,好去做个"指路人"。 唤他再回来 当然,最高兴的自然是转回来,再成为自己的孩子。如果三天头上,孩子还赤条条的躺在那里,未被狼吃狗啃,说明孩子的灵魂还没被领走。这时就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请个喇嘛念经赶紧把他送走,而是千方百计再把他领回来。因为儿子既未成人,死了也不会成鬼,只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小灵魂,自然跟上父母更合适。父亲的做法是解下套马杆的套索,一边拖在地下往家走,一边喊着孩子的名字,灵魂就跟着拖下的痕迹回来了。母亲的做法就温柔得多,她解开白嫩的乳房,把奶盘揉一揉,使奶水来精,挤在孩子的脸上、身上和跟前的草地上,再拖着背过孩子的背带,一边走一边叫:"我的孩子回我家,来世再转妈妈娃,呼瑞呼瑞呼瑞!"孩子嗅到乳香和自己充满奶腥味的背带,自然就跟回家来了。有心计的父母,常常在孩子的手上、腿上、腚上,用朱砂、墨汁、锅底灰涂个印记。如果她的下胎婴儿,正好在某个部位有她做过的印记,她就会欢天喜地,逢人便讲:"我那孩子又转回来了。"有的痴情妈妈,总是舍不得把夭折孩子的襁褓、摇篮、小衣袍扔掉,眼巴巴地等着孩子回来穿用呢!第 1 2 3 4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