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
 
地理位置
友情链接
殡葬文化
关中地区丧葬文化

殡葬文化 加入时间:2015/6/7 11:19:21 来源:  访问量:2534

丧葬文化中孝文化
    关中位于华夏文明的中心,农耕文明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孝道文化。“”是关中丧葬文化的精神内核,关中丧葬从始到终,集中贯穿着一个“孝”字。服丧期间,重孝者白天黑夜孝服不离身。所有孝子的服饰必须黑白二色。和丧事有关的诸多事物,都带有个“孝”字,直系或旁系的晚辈,叫“孝子”;主家要给亲友散发一绺白布,叫“散孝”;男人头顶勒一个白布圈,叫“孝帽”;人们穿的白色长衫,叫“孝衫”;孝子们手里拄着缠白纸的柳棍,叫“孝棍”;灵前燃纸的瓦盆,叫“孝盆”等。丧事中间用的一些物品也蕴含着孝道。如孝子哭丧拄孝棍,意为哀甚不食,行走无力,须用杖扶持;腰间系粗麻,意为悲哀消瘦、裤带松弛,所以以粗麻系之。
    而且,关中丧俗直抵孝子内心。如亲人亡故以后,要烧倒头纸,兄弟姊妹嚎啕痛哭;亲友前来吊孝、烧纸,众孝子要一同陪哭;从人亡到掩埋,每天一早一晚孝子都得痛哭一场,叫“举哀”或“哭丧”;孝子们要整夜守灵,焚香燃蜡。孝文化从形式到内心,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与此同时,丧事议程的本身也具有一种展示性,即借死人而做给活人看。人死以后开始“做七”,以加深对亡者的追思与缅怀。之后,还有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三周年完了,才算真正的服孝期满。
    关中丧葬中的孝悌文化的另一体现便是长幼有序。再无能的老大,也有专门的“待遇”,老小社会地位再高,也不能超越礼数。在丧事中,老大是主事的。无论是迎饭、施礼、祭拜等,都是老大在先,其余依序;出殡前扫墓,必须是老大媳妇去;十字路口祭奠,是老大摔孝盆。这些都在展示着长幼有序的道理。
    厚葬、喜丧、丧乐与哭丧
    长期以来,关中地面有厚葬习俗。周秦汉等13个朝代在这里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历代帝王的坟陵遍布关中区域,帝王的厚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间的丧葬观念。比如农村流行童男童女石膏像陪葬的做法,就有当年帝王实行殉葬的影子;丧俗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俗,所以人们常常把丧葬视为对先人尽孝的最后机会。对富有者来讲,厚葬很正常,而对于贫寒者来讲,厚葬则是另外一种人生补偿。不少关中老人一生简朴,却对自己后事十分重视。如棺板要尽量厚,木头要尽量好,油漆遍数要尽量多,老衣、被衾都要上等好料等等。深究,其中不乏攀比心理。对此,我们应该摒弃,而更应该提倡“厚养薄葬”。
第 1 2 3 页



版权所有:三门峡金泰艺术陵园 电话:0398-2182293 传真:2182293
技术支持:三门峡114网络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