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20多天就是传统的鬼节,不少市民打算在这一年中“第二个清明节”为去世的亲人买块墓地安葬骨灰。究竟该选一块什么样的墓地才能既省钱环境又好?很多市民跑细了腿。
采取哪种方式安葬更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陵园应当兼备着什么样的功能?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随意乱葬环境遭殃
眼下,许多农村坟墓选址比较分散和零乱,不少人在山头或自己的耕地内乱葬,导致墓碑林立。
沿芝罘区迎山路向南,爬上一段台阶后,在一条通向开花石山的小径两侧,随处可见一个个土坟头,不仅破坏了山林环境,且给山林防火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福临夼村西的山坡上,数不清的坟头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大一点坟墓占地约有两平方米。每到扫墓时节,更是墓碑依山立,黄纸随风舞。因每个坟头上都堆放着厚厚的烧纸,大风吹来,烧纸便随风起舞。远远望去,阴森一片,原本是茵绿一片的山坡,因被坟头烧纸遮盖,绿坡几乎变成了“黄坡”。
类似上述这些地方,在烟台的各个县市区都能看到。市区凤凰台附近的奶子山头、西炮台山和小黄山也不例外。许多有山林的村,大片青山被乱葬的坟头占据,与充满生机的美丽大自然极不和谐。
而所有这些都是市民随地乱葬所致。
经营性公墓改革空间较小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殡葬按选址性质分主要有三种:骨灰寄存、农村公益性墓地和经营性墓地。农村划有公益性墓地,不需要花钱。经营性墓地均为个人经营或由专门机构设置,存在征地、刻碑等建设成本,所以都要收费。但其墓地设置的地点、绿地的设置以及对占用土地的补偿,政府都有严格要求,禁止占用耕地,鼓励开发荒地、荒山等。
现在,因公墓涉及到收费问题,必须经过省民政厅审批、建设、验收合格后才能开始经营,所以公墓审批是很严的。按照省民政厅规定,每个县市区限批一个公墓,目前,烟台13个县市区基本都已有了公墓。
目前,我市市区共有永安、华侨、凤凰山、西陵园和回龙山功德园5座经营性公墓。其中的永安公墓隶属于芝罘区民政局,后转为经营性公墓,拥有2—3万个墓穴,虽然位置较偏,但目前已基本饱和;西陵园公墓规模不大,总共有6000-7000个墓穴,也基本饱和;永安、华侨、凤凰山、西陵园公墓均建于2003年前,受空间局限,目前已根本谈不上殡葬改革。只有起步较晚的回龙山功德园规模较大,拥有各种墓穴8万个,殡葬改革尚存契机。
市民呼唤绿色安葬
眼下,在殡葬改革上,绿色生态葬的呼声最高。绿色安葬的话题,对百姓而言,关注度如同买房、就医一样。
实际上,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市民都呼唤树葬、草坪葬、鲜花葬等绿色安葬方式。因为这样绿色生态葬不仅占地少,而且绿化环境,更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墓葬方式,不仅耗用大量的花岗岩材料,而且墓形看上去也不好看,给人以阴森之感。在莱山曹家的烟台永安公墓记者看到,青翠的山体被林立的墓碑覆盖,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这就是传统墓堆砌所致。而占地少、环保经济的树葬、草坪葬、鲜花葬,在这里却没有踪影。其他公墓也大致如此,少有涉及绿色安葬的。
绿色安葬无论对环境,还是对市民个人都有利,那么,为何却无人涉足?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传统墓一般收费高达两三万元,有的甚至七八万元,而一个绿色公墓却只有数千元,费用相差10倍,甚至数十倍。沈阳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倡导树葬、草坪葬等绿色安葬方式,政府在距离市区20公里处专门辟出荒山建设公益性绿色公墓,到目前,已有25万盒骨灰埋入绿色公墓,绿化荒山600多亩,而绿色公墓每个穴位仅需2000-3000元。可见,绿色安葬价格便宜,利润低;而墓葬价格昂贵,利润高,这就是经营性公墓不愿发展绿色安葬的原因。
莱山在全市率先破题
有人说,绿色安葬有赖于政府推动,此言不虚。
早在2000年,莱山区就规划新建一处公墓,经过考察,最终选址定在解甲庄镇沟头店村的回龙山上。根据民政部门的要求,新建公墓必须起点高,符合殡葬改革的要求,采取新的殡葬方式。同时,按照“墓区园林化、葬式多样化、设计艺术化、服务人性化”的要求,让墓园回归自然,让文化融入陵园,建设山东省一流的陵园。
回龙山原是一座荒山,一条羊肠小径还通不到山顶。山体中间有两道大沟,一东一西将山体分割。而如今,里面青山簇拥,绿水环绕,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移步换景;构筑出一种平安祥和、宁静淡泊的文化氛围。漫步其间,古典园林的雅致和田园风光的自然美景交融并立,相得益彰。
在殡葬方式上,回龙山功德园实施了树葬、草坪葬、艺术葬等多种殡葬方式,同时将休闲观光引入了殡葬文化,营造出大面积绿地和人文景观,形成了极其自然的景观区和墓园区,园区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传统的墓碑在这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形态各异的艺术碑刻,并与绿树、鲜花、草坪融为一体。
艺术墓更环保更经济
使用什么样的墓形和材质,不仅关系到陵园的形象,还涉及到环保问题。
在烟台建设较早的陵园中,以传统的墓形居多,过去使用的材料以大理石为主,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一遇酸雨则容易导致腐蚀,多年前民政部门已禁止使用。现在,墓碑大都采用花岗岩,这种石材抗风化、拒腐蚀,而且室内装饰能用的颜色,譬如白色、灰色、红色、黑色等,墓碑也大都能用,从视觉效果看也比较舒适。
过去,按照人们的传统做法,墓碑大都采用黑色和白色,而现在,一些陵园开始引导消费者采用红色,尤其是引导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采用“印度红”或者“枫叶红”。色彩斑斓的墓碑,打破了以往死气沉沉的墓地形象。
另外,新兴的艺术墓大都由墓石设计专家根据已故之人“量身定做”,线条简洁、美观,刻有浮雕,也给陵园带来浓郁的艺术气息。前几天,全国知名墓石设计专家周贝贝来到烟台设计墓石。周先生毕业于上海美专,学油画出身,后来开始专门从事墓石设计,先后设计了上千个艺术墓形。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艺术墓的耗材量,仅是传统墓的1/3,既省材,又美观,应当大力推广。”
陵园也可建成旅游胜地
陵园是故人安息之地,也是后人祭奠先祖、教育后代的地方。然而在烟台,由于多种原因,却极少有人将文化引入陵园,以致于陵园除了单一的墓葬功能外,再没有其它功能。
实际上,陵墓作为一种文化,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上海的福寿园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该园集中了范长江、邓丽君等一大批名人墓,有二三百个形态各异的雕塑,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后来由文化名人余秋雨题名“人文纪念公园”,目前已对外开放。
然而,烟台的众多陵园既缺少文化氛围,又见不到其艺术性。采访中,来自上海从事陵园设计的陈晖先生告诉记者:“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在胶东大地有深厚的根基,依托殡葬传统,把殡葬与儒家的孝道、厚德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赋予公墓新的属性,即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从而形成既独特又持续的墓园文化现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公墓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有关人士也表示:今年,我国将清明节纳入法定节假日,这给陵园发展休闲、旅游业也带来很大商机,陵园经营者应当把握这一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