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南都周刊:网祭是新时代的新民俗 |
行业新闻 加入时间:2008/11/21 9:47:15 来源: 访问量:8394
|
最新的推动力是2008年清明节,节前的3月15日,民政部向全国推广包括网上祭祀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确保使人民群众过一个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节。”一位地方殡葬的行家向记者介绍,民政部近些年每年都在清明节前发文推动虚拟祭奠等新祭奠形式,原因是担忧扫墓人流庞大酿成事故,与之呼应的还有防火等安全部门——今年清明首次三天长假,人们重拾民俗、增加扫墓出游更可预见。 政府的号召早在2002年便开始了。2006年4月27日,据悉,民政部已正式发出通知,倡导网上纪念,号召殡葬业“破千百年丧葬陈陋俗,树新世纪祭祀文明新风”。通知一发布,国内就有多家墓地陵园先后与一些IT企业推出了网上纪念服务。在2008年3月中旬,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都以显著的篇幅报道,“为了缓解清明节集中祭扫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和给交通造成的压力,中国民政部将向全国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使人民群众过一个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节。” 在中国传统里,清明节的习俗丰富而有趣,活动包括扫墓、踏青、荡秋千等等。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而扫墓活动通常是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墓祭与平常在家里烧香不同,因为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国人们可以更好表达孝敬与亲情,通常人们还会有“实际行动”,譬如整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不过这些风俗就如放鞭炮一样不被城市欢迎。陆炜还记得,在2004年两会前,几位政协委员为了一个专门的提案找到Netor,希望扶持网络祭奠,反对白事消费。“每年都会有类似的提案。很多人都关注这个问题,认为传统习俗对资源的浪费太多,尤其在广东等南方省份特别厉害。”事实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从54年前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签名倡导火葬开始,传统的中国殡葬和祭奠风俗一直处于由繁而简的进程,纸制冥币等祭品一直是灰色或非法的商品。第 1 2 3 4 5 6 7 8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