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地理位置
行业新闻
南都周刊:网祭是新时代的新民俗

行业新闻 加入时间:2008/11/21 9:47:15 来源:  访问量:8387
      政府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给百姓假期。但由于为了治理的方便,却提倡大家上网去祭祖先;与此同时,商家为了经济的利益,提倡大家上网去奠亡魂,听说发短信也成。如今,在我们一方面焦虑于传统文化的丧失;一方面又急于去改变会增加治理成本的民俗。我们的祭祀仪式甚至是传统文化,该走向何方。 
   
     社会观察 网上没有烟,心中总有花
  
     对于27岁的广州人林良英来说,先人纪念馆是他在网络世界上唯一留真名的地方。一年前,妹妹患癌症去世,林在一个祭奠网站付费建立了一个纪念馆,以让外地的同学朋友能方便祭祀。2008年4月1日,林妹去世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马上要到来,林上网发现,在虚拟纪念馆里,网站特别改变了版式,在纪念项目里也有特别的“清明”组别祭奠,亲友在其中献歌,点烛,留言,“那种感觉就像虚拟世界里正在下雨一般。这里充满了清明节的气氛。”他对记者说。
   
     在网络上怀念先人,至今在中国的历史还只有8年。2000年,当互联网泡沫在中国发展到破灭前的顶峰时,一名大学教师,陆炜,才在北京注册了“网同纪念(Netor)”,中国最早的网络祭奠站点之一。
  
     陆炜现在已经是Netor董事长。他不是那种满脑子新技术和商业计划的IT狂,而是研究宗教与哲学。当年他一边看着大学生们蜂拥上网,一边想些终极的问题——“譬如,人的生命结束以后,怎么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传承下去?”陆炜对记者说,他和合伙人让用户注册以去世者命名的纪念馆,还给人们提供点烛、献花和写纪念文章的功能。
  
      现在,Netor已经有82300多个逝者个人纪念馆,而中国内地已经建起3百多个网上祭奠、纪念的网站,那些自发的祭奠博客和社区在网络世界里更是星罗棋布。
  
      政府治理下的文明祭扫
  
      在相对自由的网络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纪念逝者的方式。不过,在民间以外,政府和商家也在以更纷繁复杂的目标发掘这虚拟时代的怀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版权所有:三门峡市金泰艺术陵园 电话:0398-2182293 传真:2182293
技术支持:三门峡114网络信息服务中心